刚从日本归来,就听说联想集团推出了功能电脑、应用电脑。我当时的直感就是,这也许是一条中国普及电脑的道路,而且它也将给联想集团带来丰厚的利润。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联想,而且感触如此之深,主要源于我与电脑结下的不解之缘以及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80年代初期,我到日本留学和工作,恰好这时日本市场上出现了日本生产厂家推出的文字处理专用机,日本人称之为Word Processor。电脑本来发源于美国,但是在80年代初期,日本人结合自己的国情,在16位字节电脑的基础上创造了处理汉字的系统,以此为基础开发了能够处理日语和汉字的文字处理机,实际上也就是开发了一种专用电脑。对于像我这样每天需要大量处理文字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我欣然购买了这种现在看来比傻瓜还要傻的文字处理机,并先后换代3次。
日本人之所以在电脑发展战略上走了一条开拓文字处理机的道路,主要是源于日本的国情和现实情况。电脑最初起源于美国,他们只要使用26个字母就可以完全满足电脑操作和文字处理的需要,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情况则完全不同。由于日本人使用汉字和假名,单纯的26个字母无法满足他们操作电脑和文字处理的需要。日本的电脑工作者针对这一现实国情,在70年代末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当时16字节电脑的基础上首先开发了能够处理汉字和假名的文字信息处理系统,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当时电脑价格还十分昂贵,主要消费层是企业和机关。日本人正是从这一现实市场出发,为文字信息处理机做了一个合理的定位。日本的文字信息处理机生产厂家将这种专用电脑定位在两个层次上。第一,大量日常需要进行文字处理的人员。我记得80年代初期以前,学校里的学生提交的作业和报告以及论文,还都是手写。但是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大学里基本上已经普及了文字信息处理机,学生们提交报告和论文时,都已经使用文字信息处理机。日本电脑厂商开发文字专用电脑时瞄准的第二个消费层次则是数以千百万计的家庭主妇。在日本社会,每个家庭都会有一本日常收支帐簿,家庭主妇每天都要记录财务支出的情况。文字信息处理机正好为这些家庭主妇们提供了一个最为方便而又实用的记录和计算的工具。
文字信息处理机在日本曾经繁荣10多年的时间,80年代中期,文字信息处理机在日本市场上大量出现,包括三菱、三洋、东芝以及日本电气等各种品牌的文字信息处理机争相斗艳,这些不同品牌的文字信息处理机体积较小,和后来的笔记本电脑的大小差不多,比原来的打字机还要小巧玲珑,而且功能比较齐全,不少文字信息处理机还自带打印功能,使用者可以携带在身,在任何地方和场合写作、编辑和打印文件,十分方便。只是到了90年代中期,由于电脑本身的价格日益低廉,更由于网络的发展使得文字信息处理机不再像过去那样万能,一些厂家才开始撤出这一领域。
然而,文字信息处理机在日本电脑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痕迹,起到了一个最为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为普及电脑开辟了道路。由于它价格低廉,使用和操作简便,使许多人消除了对电脑的神秘感和恐惧症,不仅年轻一代可以由此很快地进入电脑世界,即使那些年龄比较大的人和普通的家庭主妇,也因其操作简单而很顺利地了解和掌握了电脑的基本知识。在普及电脑这一点上,日本发展专用文字信息处理机的道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设计和生产专用型电脑,是一种值得认真尝试的普及电脑和开拓电脑消费群体的战略。